Page 44 - 2018年教育政策與經濟發展國際研討會結論與建議
P. 44

四國經驗交流提供台灣借鏡






                                                〔文、攝影/林頌涵、吳家秀〕本次研討會共舉行兩天,並邀請美、新、
                                           日、韓四國學者發表主題演講,美國學者 Dr.GeorgePsacharopoulos 於研討
                                           會首日擔任先鋒,以經濟學的角度探討如何制定政策,才能從教育的角度提
                                           升經濟發展。
                                                George  Psacharopoulos 對於台灣目前已經達到中等教育普及入學表示
                                           肯定,十二年的國教可以節省很多社會問題衍生出的社會成本,如很高的失
                                           業率、薪資、醫療保健及犯罪率等,當一個國家的財務健全度不夠,則會間
                                           接引發許多醫療問題,所以中等教育對社會福利來說,是有很多影響力。

                                           亞洲產業轉型標榜創新及跨領域

                                                相對於英美文化,亞洲國家歷史文化有許多相似之處,雖然各國人力資
                                           源及天然資源的不同對國內產業的發展策略也有差異,但對於高等教育的完
                                           善度,皆一致認為該更貼近產業需求的專業教育,以及打破科系觀念的跨領
                                           域學習以應對求新求變的國際趨勢。
                                                日本學者 Kaneko  Motohisa 提到在高等教育需要從三個方向重新檢視,
                                           即更為實質的變化、學習跟職業的關係、以及善用資源,並期望學校教育可
                                           以更實用,年輕人也要有深度學習的能力;韓國學者 Jong-Wha  Lee 則表示現
                                           在這個年代有創新能力的人非常重要,增加人力資本的培養,也能夠提高創
                                           新的可能性,在地的人才類型越多,越能吸引產業投資意願。


                                           倡導新加坡「終生學習」才能永不淘汰


                                                〔文/林頌涵、攝影/胡振斌〕台灣與新加坡由於皆屬島國,並且同為
                                           須在有限土地及人力的限制上做最有利的發展,有許多國情上相似之處,因
                                           此有許多值得借鏡的地方。新加坡學者Goh Chor Boon在「特邀演講」中指出,
                                           一九九○年前後社會對於技職教育的改變,但「終生學習」才是真正應該培
                                           養的觀念。

                                           150 年英國殖民奠下基礎李光耀是推手


                                                新加坡東到西四十五公里,南北二十五公里,是一個總面積相當小的國
                                           家,但卻是東南亞經貿的總吞吐港,Goh  Chor  Boon 提到,在一九六五年新
                                           加坡獨立之前,有各式不同種族、貧窮、種族不和諧等問題,六十年代可以
                                           說是政治最動盪的時代。天然資源匱乏,但是填海造陸,讓所有的種族能夠
                                           融合,後來人口成長到五百六十萬人,其中有超過一百五十萬人是來自世界
                                           各國,但整體而言,人口不足以支撐經濟規模,但新加坡有一百五十年是英
                                           國殖民地,因此為法治社會、現代港口城市及英語能力這三項實力奠下基礎,
                                           獨立後更由首任總理李光耀的大力推動,以推動專業領域人才,來彌補天然
                                           資源的不足。
                                           新政策改變傳統觀念提高青年軟實力


                                                透過研發來創新、有更好的數位基礎建設,讓創新環境更好並邁向工業
                                           4.0 國家,是新加坡未來的重點,因此非常重視生物科技、醫學科技、AI、
                                           Fintech,培養很多科學家,促成科學文化,把創新帶到每個領域,我們希望


        42
   39   40   41   42   43   44   45   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