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5 - 2018年教育政策與經濟發展國際研討會結論與建議
P. 45
我們的教育,促進這種創新的文化,讓創意可以打破傳統格局及觀念。但以教育核心來說,「終生學習」才是
維持個人及產業競爭力的方法,因此一個有趣的學習環境,培養人才的軟實力也不容忽視,政府也開始推動新
政策,讓家長跳脫傳統只重視成績的觀念,進而更重視品格及人生觀。
教育、經濟與人力規劃應整合
新加坡的教育體系是有經過細緻規劃的,目標是培育新加坡教育的畢業生可以立即就業。最重要的是新
加坡各部會間不會本位主義、各自為政,我們會成立委員會,目標是在人力政策上彼此溝通、分享觀點,為新
加坡這個國家作出貢獻。重點就是讓教育、經濟與人力規劃整合起來。
公民教育拉回人才邁向工業 4.0
Prosperity and Progress : The Power of Education
新加坡之所以技職教育進步,歸功於學生可以有許多精進的機會,技職生可以成為一般大學畢業生、博
士生,提供很多不同路徑,讓技職人才也可以追求學術發展或就業機會。在 IT 產業有人才,吸引外國人才來,
但大量外來人才流入亦需要權衡,在引入的同時,也應培養在地人才,新加坡也有人才外流問題,但是政府從
紮實的公民教育著手,提高年輕人的國家認同度,讓人才更願意回流為社會盡一份心力。
5+2 產業創新遇缺才黃昆輝提出建議
〔文、攝影/胡振斌〕目前政府正積極推動「5+2 產業創新計劃」,其中項目包含「亞洲 ‧ 矽谷」、「智
慧機械」、「綠能科技」、「生技醫藥」、「國防產業」、「新農業」及「循環經濟」,共七項,因此亟需相
關領域的科技及跨領域創新人才投入,然而現今遭遇缺才的窘況。教育基金會董事長黃昆輝認為,權宜之計可
先延攬外來人才應急,但長遠來看,仍應由國內的教育體系栽培,以求扎根。
黃昆輝指出,「關鍵人力」的培養必須採取「彈性原則」,打破現行制度。因此建議教育部、國發會與
經濟部要研擬對策,選擇若干大學與研究所,結合相關產業與研究機構,建立產官學研合作體系,集中投入大
量經費,並調整行政與教學措施,以符合實際需求。尤其「教學彈性化」對培育跨領域和創新人才更為重要。
也就是說必須跳脫現行課程、教材、教法及評量方式框架的束縛,進行必要的調整與組合,或重新規劃、設計,
才足以培養出具有批判性思考、同時具有創造力、協作力及溝通能力的專業人才。
針對「學用落差」問題,黃昆輝再次強調產學合作的迫切及必要性,並舉德國、瑞士等國為例,期望產
業走入大學校門,學校也走進產業界,才能培養出適性的人才。
取經各國產學合作經驗台灣下一步?
〔文、攝影/楊力宣〕針對第二天圓桌論壇,台灣與美國、日本、韓國、新加坡的學者齊聚一堂,彼此
交流各國的教育政策,就第四次工業革命有更多的討論,也引出亞洲國家(包含日、韓、台)在技職教育的
隱憂與侷限,該如何讓教育順利接軌產業、帶動技職教育的提昇、同時培育人才都有深入討論。台灣商研院
代表許添財、企業代表翁嘉盛及學者代表呂木琳,更就台灣當前情境提供建議與分享,並呼籲政府部會須跨
部門、跨單位與產業、學校配合,共同推展有效率的教育系統,強化學校與產業的連結、方能有效延攬國內
外人才,帶動國家發展競爭力。
台灣產業代表亞洲.矽谷、台杉投資管理顧
問公司總經理翁嘉盛從創投者的角度提出看法,
他認為,科技變化快速,工程人才的培育需由產
業與學校相互配合,而對於下一階段人才的需求,
他表示台灣應與專家做全球的合作,探索創投者
下一波的投資方向,著手吸引人才資源來台灣,
以現有資源留住人才,才能持續保有全球經濟發
展的一席之地。
( 取材自由時報 )
41 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