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1 - 「現行政策能幫助弱勢學生翻轉人生嗎」
P. 21
「家庭」,關鍵而難解的議題?! 弱勢教育扶助方案的再思考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家庭研究與發展中心主任 林如萍教授
Who?「誰」需要扶助
看不見?!沒被看見?!的弱勢學生
除了「家庭結構(組成)」(以身分、收入為判準),關注:「隱性」的弱勢學生?!
1.「親職化」的孩子:因經濟及社會環境因素,承家庭功能不彰,不僅缺乏照顧
還擔負家庭中父母的親職責任。
2.「需要」而不符資格的弱勢? 新型態的弱勢:城鄉之外的區域不利
3.處於「風險」情境的孩子?!
When?「即早」的扶助與支持
不平等的童年?! 親職展現的 M 型化? 「代間傳遞」的命運鎖鏈?!
家庭結構及穩定度對孩童福祉的影響:早期童年經歷會對兒童在社會、情感和認
知方面的長期發展產生很大影響。這些因素也可能會影響學習的表現,進而影響
其後的發展,因此早期童年經歷會影響人的一生。
家庭對孩子的人生經歷有極大的影響,不同的階級、資源、家庭生活和教養方式
將家長所擁有的社會資本傳遞到兒童身上,形塑了不平等的成長歷程。
從童年初期開始應對差距,減少下一代的不平等。
How? 幼小階段弱勢學生的支持方案
家庭親職功能的強化:不只教「教養」的方法?!
1.透過「即早」介入: 協助照顧者建構適切的親職圖像
2.持續的支持陪伴弱勢學生:降低代間傳遞的風險情境,為孩子打開「機會之窗」
-強化「行動者」的自覺及成就動機
新的視角,整合的作為 : 看見”家庭”的各種可能性
How a family should be ?! Vs. How it could be?!
瞭解家庭對個人的影響:讓我們看見,無形的限制。不只是找原因,是發現一個
個,可能的改變機會。
他山之石:
1.家庭教育與福利服務的整合:以家庭為本的「家庭政策」
2.美國的縱貫研究 Fragile Families and Child Wellbeing Study
透過研究提出以證據為本的介入方案,持續關注政策介入對兒童福祉的長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