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9 - 台灣教育危機報告書
P. 49

台灣教育危機報告書
            教育的危機」(研議本),提請各位與會先進共同研討、賜教指正。


            社會階層再製


                 教育,一向被視為促進向上社會流動的主要力量;而要發揮此項

            促進功能之關鍵在於,政府有無提供均等的教育機會?學生是否接受
            同等的教育品質?這些年來,台灣已形成一個 M 型社會,教育也隨之
            M 型化,就以大學為例,大家應該還記得,媒體曾譏諷:「頂大少寒門,

            私校多弱勢」;也就是社經地位較高家庭子女多就讀品質較優的公立
            學校,而較低者多就讀品質較差的私立學校,而且要繳較高的學費。
            其實,根據資料顯示,這種現象早從幼兒園就開始了。我們的公立幼
            兒園大量不足,雖然政府積極推動「準公共化幼兒園」,但二者合計
            數量僅佔 53.8%,餘為私立幼兒園,其品質參差不齊,有許多幼兒讀

            不起昂貴優質的私幼,就僅能進入品質缺乏保障的私立幼兒園,形成
            所謂的「輸在起跑點」。無怪乎近年來呼籲「國教向下延伸」的聲音
            一直不斷。在中小學階段,又有「城鄉學校師資素質落差太大」、「多

            元入學不利經濟弱勢學生」等因素,影響學生接受同等品質教育的機
            會。關秉寅 (2016) 以「台灣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進行分析顯示,父
            親教育程度為國中或國中以下者,其子女教育程度以高中職程度之比
            例最高;而父親教育程度為大學或研究所者,其子女教育幾乎沒有止
            於高中職程度者,更印證了確有「社會階層再製」之事實。

                 教育產生社會階層再製作用,來自於社經地位較低階層的子女,
            只能接受基層教育或就讀品質較差的學校,使其大幅降低藉教育向上
            社會流動的機會。簡單通俗地說,就是「窮人難以藉教育的力量翻

            身」。一個社會如果逐漸失去社會流動的力量,就會逐漸喪失發展的
            蓬勃生氣;同時也會日益擴大貧富之間的差距,種下社會不穩定的因
            子,形成國家發展的危機。而民主社會以「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為核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