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1 - 2018年教育政策與經濟發展國際研討會結論與建議
P. 31
2018 教育政策與經濟發展國際研討會結論與建議
2018 I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ducational Policy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Psacharopoulos 認為,政府提供「誘因」比企業形塑「道德輿論」會更有實質
影響力。如果產學合作上只有單方面道德輿論的聲音,將會變成單向的強制企
業只能以慈善捐款的方法協助大學進行產學合作。台灣義美食品高志明總經理
認為台灣產學合作沒有做好,是因大學端不完全理解產業運作的真實情況,政
府也未完全提供足夠的誘因給企業端。依照 Dr.Psacharopoulos 的觀點,他認
為產學合作成功與否的關鍵,是在找到企業與大學的「關聯性」和能增進彼此
交流合作的「誘因」。對大學而言,產學合作的誘因是新增研發、提供學生高
品質的教學,對企業而言,是增加獲利。Dr.Psacharopoulos 認同大學採行貼近
企業需求的關聯性訓練。此方面 , 德國的職業教育訓練是最佳的典範。在德國
產學合作培育人才的雙元制(dual system)中,學生是學徒,也是企業界的雇
員,每週有三分之一時間在學校上課,三分之二時間在企業界接受學徒訓練,
因此,它是一種產學合作緊密連結很強的培育人才制度。同樣的,韓國三星企
業(Samsung)與三星工程學院的合作培育人才,也是一個實際案例。
(四)升學主義弱化技職教育的功能
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無論是日本、韓國或新加坡,技職教育的功能幾乎都
受到升學主義的衝擊,我國當然也不例外。長久以來,台灣技職教育在一般社
會大眾心目中被定位為「次等的教育」或「次要的選擇」,韓國的情況也很類似,
很多學生只是把技職教育當作跳板。以我國而言,廣設高中和大學實施後,高
職學生偏向升學的準備,忽視專業技能的學習。目前高職畢業生有接近八成升
入大學;在專科升格為技術學院和科技大學後,也朝向學術化發展。此種弱化
技職教育功能的後果,導致學用落差和人力供需失調的嚴重現象,對於國家競
爭力的提升,可謂弊大於利。反觀瑞士、德國兩個技職強國,其學生有 80% 進
入技職學校,只有 20% 進入大學,因此,其所培養的專業技術能力水準,頗受
企業界肯定而擁有高薪。
新加坡花了 40 年推動技職教育系統的改革,值得我國借鏡。其政府設立技
術教育局(ITE),開始重建技職教育系統,除提高教育經費、精實教學設備與
場地外,並規劃技職教育的多元進修系統和建立技職教育與經濟發展的直接連
結關係。更難得的是改變職業的價值觀,為改變「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
的升學主義偏見,以免國家經濟發展繼續受到損傷,政府透過政策運用,推動
藍領和白領工作同樣值得尊敬的教育。
新加坡在職業教育上也會給學生夢想,除了從 ITE 可以學到技術外,也可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