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8 - 2018年教育政策與經濟發展國際研討會結論與建議
P. 28

繁榮與進步:教育的力量
                                                    Prosperity and Progress : The Power of Education





                             習解決問題,作決定。學校也展開 STEM( 科學、技術、工程、數學 )

                             教育計畫,並創造「創客空間」(makerspace) 來刺激學生對設計和
                             製作的興趣。

                          2.AI 時代來臨,產業科技日新月異,迫使勞工必須不斷獲取新知,以

                             免工作被取代,面臨淘汰危機。與會國外學者均強調「終身學習」的
                             重要性。終身學習也必須仰賴「產學合作」,學校可提供企業員工「在

                             職進修」機會;而企業也可提供學校教師吸收產業科技新知的場域,

                             協助其提升專業知能,進而培養優秀人力,以供企業所需。此乃產學
                             合作,互蒙其利的一種良性循環。



                                                         建  議



                      解決「學用落差」問題,「產學合作」係經西歐國家驗證為可行、有效辦法。
                 我國引用其制度與措施,未見成效,宜深入檢討、改進。而面對 AI 時代來臨的

                 衝擊,亦須及早研究因應對策。茲據以提出下列建議。


                 ( 一 ) 成立跨部會「產學合作推動委員會」,建構合作新機制

                          1. 成立跨部會「產學合作推動委員會」,設置「檢核小組」,比較我國
                             與西歐國家  的「產學合作」施行實況與成效,研提具體改進對策。

                             再設「法規小組」,根據檢核結果,進一步檢討修訂相關法規,建立
                             技能標準,以「建構我國產學合作培育人才之新機制」。

                          2. 有關產業界參與產學合作之意願,除以「企業社會責任」道德勸說

                             外,可考慮立法規範,亦應訂定獎勵措施或提供其他誘因。
                          3. 產業類別繁多,個別差異相當大,因此產學之間合作關係與方式宜

                             因性質而制宜。教育主管部門則應依據實際施行狀況,逐步建立各種
                             不同的模式,以供學校和產業界參採。


                 ( 二 ) 建立「產官學研合作體系」,行政與教學彈性化

                          1.因應AI發展的衝擊,人才培育必須採取「彈性原則」,打破現行制度,

                             才能提高效率。就以目前政府推動的「5+2 產業創新計劃」為例,其
                             所需的科技人才,尤其是跨領域與創新人才,宜選擇若干大學與研究

                             所,結合相關產業與研究機構,建立「產官學研合作體系」,集中投

                             入大量經費,並授權透過研究與協調機制,調整行政措施與教學方
                             式,才能在短期內培育大量的所需人才。


                                                                                                                   25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