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2 - 台灣教育危機報告書
P. 12
財團法人黃昆輝教授教育基金會
高職 59.9%。
另據「台灣後期中等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對剛升高一學生之調
查,2014 學年在會考成績經換算後,平均成績為 12.75 分,但進普通
高中者平均 18.12 分,進綜合高中者平均 12.02 分,高職平均 8.16 分;
2015 學年的結果也差不多,全體學生平均總成績為 12.41 分,普通高
中平均 17.84 分,綜合高中平均 11.94 分,高職平均 7.91 分。這兩年的
資料一致顯示,普通高中新生會考成績最高,高職學生會考表現最差。
此外,同一資料庫的數據也指出,2014 學年度高級中等學校「擁有低
收入戶證明」之全部學生中,高職學生高達 61.08%,高於高中學生的
22.01%( 另綜合中學學生占 10.85%,五專學生占 6.05%);2015 學年度
「擁有低收入戶證明」之全部高級中等學校學生中,高職學生亦高達
59.79%,也高於高中學生的 21.43%( 另綜合中學學生占 10.27%,五專
學生占 5.50%)。將上述幾筆資料綜合起來觀察,可知成績較差,社經
地位也較低的弱勢學生,就讀高職的比率遠高於高中;再以社會上對
於高中、高職的期望與評價來看,高職畢業生的職場發展,一般而言,
不易跳脫原來的社經地位。
( 三 ) 高等教育促進社會流動的功能式微
1. 弱勢家庭的學生擁有的教育機會多半品質不佳
如前所述,教育結構的擴張,或可提升年輕世代的整體教育水準,
但卻不易改變不同社會階層子女接受教育的機會;因為教育機會的提
供與分配,除了「數量」的公平與否,還有「品質」是否公平的問題。
例如,高等教育機會擴張之後,弱勢群體的確可以增加受教機會,故
降低了機會「數量」上的不公平;但此時,弱勢群體所得到的,多半
是品質較差或文憑價值較低的教育機會,而優勢群體卻依舊在頂尖大
學或名校中享有優勢地位,導致教育不公不義現象,以另一種型態繼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