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49 - 2020新世代·新需求:臺灣教育發展的挑戰研討會
P. 349

36
                    60
               38
                           67
                                   Leiden University
                                   Vrije Universiteit Amsterdam
               55
                           138
                    NR
                    77
               62
                                   Utrecht University
                           75
                           401–500  Indi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Bombay
               166
                    176
               167
                    NR
                           601–800  Indi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Madras
                                                                         印度
                    NR
               168
                           401–500  Indi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Delhi
                    177
               170
                           301–350  Indian Institute of Science
                           120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139
                    163
                    NR
               156
                           351–400  National Tsing Hua University
                                                                         臺灣
               159
                           501–600  National Chiao Tung University
                    NR
                           601–800  National Cheng Kung University (NCKU)
                    NR
               161
                           126
                                   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1
                    NR

                    1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2
                           35
                                                                         香港
                           57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5
               5
                           38
               3
                    4
                                   École Polytechnique Fédérale de Lausanne
                                                                         瑞士
                    2
               3
                           13
                                   ETH Zurich
                    16
               20
                                   University of Zurich
                           90
                    19
               18
                           34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加拿大
                                   McGill University
                    28
               24
                           42
                           18
               33
                                   University of Toronto
                    42
                    6
               7
                           25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新加坡
                                   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10
                    8
                           48
                                   Singapore
                           101
                                   University of Copenhagen
                    42
               30
                                                                         丹麥
                                   Aarhus University
                    63
                           115
               45   56     62      University of Amsterdam               荷蘭
               47   66     45      KU Leuven                             比利時
               71   96     123     Ghent University
      2
      0        37   50     184     Aalto University
      2       新世代·新需求:台灣教育發展的挑戰                                          芬蘭
               82
                                   University of Helsinki
                           96
                    103
      0
      研討會論文集
               80   106    201–250  Hebrew University of Jerusalem       以色列
               90   118    189     Tel Aviv University
               100   123   168     University of Bologna                 義大利
               114   134   251–300  Sapienza University of Rome
               153   164   251–300  University of São Paulo              巴西
               164   NR    501–600  University of Campinas

               13   26     179     University of Auckland                紐西蘭
                                                    262
                 13   11   134     University of Vienna                  奧地利
               17   16     164     Trinity College Dublin                愛爾蘭
               43   55     131     University of Oslo                    挪威
               39   NR     136     University of Cape Town               南非
               53   70     102     Uppsala University                    瑞典
               58   NR     301–350  University of Malaya                 馬來西亞
               120   NR    501–600  Complutense University of Madrid     西班牙
               133   NR    801–1000 Chulalongkorn University             泰國
               108   130   601–800  National Autonomous University of Mexico  墨西哥
               資料來源:THE World Higher Education Rankings (2020). Most international
              資料來源:THE World Higher Education Rankings (2020). Most international universities
              in the world. Retrieved from
               universities in the world. Retrieved from
              https://www.timeshighereducation.com/student/best-universities/most-international-
               https://www.timeshighereducation.com/student/best-universities/most-international-u
              universities-world
               niversities-world
                                肆、人才與教育國際化之策略分析
                           肆、人才與教育國際化之策略分析
                   有關研究顯示,優先考慮外籍人才流動的國家更有可能獲得經濟利益,這顯
                   有關研究顯示,優先考慮外籍人才流動的國家更有可能獲得經濟
               示了全球人才流動的重要性。一個國家之經濟成功和創新係取決於是否擁有大量
              利益,這顯示了全球人才流動的重要性。一個國家之經濟成功和創新
               的外籍人才。自 2000 年以來,美國的化學、醫學和物理學諾貝爾獎獲得者之中
              係取決於是否擁有大量的外籍人才。自 2000 年以來,美國的化學、
               大約有三分之一是移民。在《財富(Fortune)》500 大企業中,有超過 40%是由
              醫學和物理學諾貝爾獎獲得者之中大約有三分之一是移民。在《財富
               移民或子女創辦的。官方資料顯示,美國受過大學教育的科學和工程工作人員
              (Fortune)》500 大企業中,有超過 40% 是由移民或其子女創辦的。
               中,有近三分之一是外國移民。經濟學家指出,1990 年至 2010 年,外國出生的
              官方資料顯示,美國受過大學教育的科學和工程工作人員中,有近三
               人才貢獻至美國總生產率之成長的 30%至 50%,此外還增加了美國本土公民的
              分之一是外國移民。經濟學家指出,1990 年至 2010 年,外國出生的人
               就業機會。以上顯示在美國與世界各 地的技術人才自由流動之重要性
               (WORLDWIDE ERC®,2019)。
                   還有一項報告指出(Graduate Management Admission Council, 2020),人力市
                                                  348
               場中需要技術人才的重要性更甚以往。雖然各個具有競爭力之國家可能會繼續對
               內在本國尋找人才,但如此可能不足以保持國家競爭力。從其他國家引進人才是
               確保大多數國家實現關鍵經濟成長的重要一步,但某些國家的民族主義和反移民
               情緒可能會產生不小的反作用。此報告結論是,健康的經濟取決於人才在需要技
               能和工作人力領域之跨國流動,這進一步說明了人才流動在就業市場中的重要
               性。
                                                    263
   344   345   346   347   348   349   350   351   352   353   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