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3 - 2020新世代·新需求:臺灣教育發展的挑戰研討會
P. 33

一、以科技為學習內容的新需求
                    科技的表現形式至少有下列四種形式及其彼此之間的整合(Keirl,  2018;
      2
      0         Waseda University, n.d.  ):
      2       新世代·新需求:台灣教育發展的挑戰
      0         1.  物件(object)--科技被看作人造工具、機器、電子裝置和消費性產品等物件。
      研討會論文集
                2.  程序(process)—科技被看作人製作和使用物件的有效率程序。

                3.  知識(knowledge) —科技被看作實踐性知識,如感覺動作技能、手工藝知
              4. 意志(volition)—科技被看作人解決問題之意志的延伸,如目的、
                   識或經驗法則、務實律以及理論等。
                意圖、慾望和選擇等。
                   第 1 層次小至螺絲起子大至人造衛星,因為是可觸摸得到的具體
                4.  意志(volition)—科技被看作人解決問題之意志的延伸,如的目的、意圖、
              物件,所以被稱為硬科技(hard technology),第 2 至 4 層次屬於無法
                   慾望和選擇等。
              觸摸得到的抽象物件,因此被稱為軟科技(soft technology)。愈是前
                    第 1 層次小至螺絲起子大至人造衛星,因為是可觸摸得到的具體物件,所以
              面層次的科技愈常是人們口中或筆下的科技。無論如何,上述各層次
                被稱為硬科技(hard technology),第 2 至 4 層次屬於無法觸摸得到的抽象物件,
              科技或軟硬科技都是 TVET 的知識體或學習內容。
                因此被稱為軟科技(soft technology)。愈是前面層次的科技愈常是人們口中或筆
                   TVET 的系科 / 班制(program)與課程,相對講求「以終為始」
                下的科技。無論如何,上述各層次科技或軟硬科技都是 TVET 的知識體或學習內
              (begin with the end)和如圖 4 所示的「向後設計、向前實施」模式。
                容。
                   產業(industry)是指個人工作的公司類型,這種類型常根據生
                    TVET 的系科/班制(program)與課程,相對講求「以終為始」(begin with the
              產過程分類。職業(occupation)是指個人執行的特定任務或一組任
                end)和如圖 4 所示的「向後設計、向前實施」模式。
                                         學校(institution)層級的
                                               預期學習結果

                                          班制(program)層級的
                                               預期學習結果
                                                                       向前/前進實施
                                           科目(course)層次的
                                               預期學習結果

                                            單元(unit)層次的
                                               預期學習結果
                        向後/倒退設計
                                           課目(lesson)層次的
                                               預期學習結果


              圖 4 學習結果的「向後設計、向前實施」模式
                圖 4  學習結果的「向後設計、向前實施」模式
              資料來源:Simmons University, 2018.

                                                    24
                                                  32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