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0 - 201909-邁向公義與卓越-臺灣教育發展危機分析與對策封面-17x23cm-印刷
P. 30

專題研究報告二

              邁向公義與卓越 ─ 台灣教育的問題與對策研究





              環境及內部制度設計等因素的影響。以下先說明影響此一轉變的外部
              因素,再討論其內部因素。

              (一)政策形成的外部因素


                   受訪者的訪談中,有人提到《師資培育法》頒行前師資培育模式
              的外部氛圍:


                   所以一個是社會的趨勢,一元化到綜合多元化,一個是就業市
                   場的利益之爭,一般大學覺得我沒有比你師範校院差,為什麼
                   不能教書?還有一個是政治因素,……隨著台灣的政治開放
                   後,……不要讓國民黨永遠培養這些我愛國民黨的老師……因

                   為一般師範校院都是國民黨的,……師資開放一般大學都可以,
                   所以學校老師就不再是國民黨的。…當時台灣政治戒嚴解除之
                   後,1987 年解嚴,1994 年要從教育來幫下一代學生洗腦老師,
                   先洗腦老師,再洗腦學生。大概是這三個,利益、國際情勢、
                   政治因素。但改為多元之後,我們教育的價值與尊嚴是被貶低
                   了。(BP2L14)


                   由此可知,影響師資培育政策的外部因素,包括社會、政治、就
              業利益、國際情勢等方面。以下根據歷史文件、相關文獻,並佐以訪
              談結果,就當年催生《師資培育法》的外部因素,做一分析。


              1. 社會風氣的多元開放

                   1987 年 7 月 15 日起,政府解除臺澎地區實施近 40 年的政治戒嚴,
              開放報禁及黨禁後,政治日趨民主化,社會風氣也愈來愈多元而自由,
              這些轉變對於我國的國家定位、國家競爭力、與社會意識的凝聚,都

              有關鍵的影響力,也都衝擊教育進行結構性的調整(行政院教育改革
              審議委員會,1996,頁 17)。就師資培育而言,最為明顯的,莫過於




                                                  16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