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32 - 201909-邁向公義與卓越-臺灣教育發展危機分析與對策封面-17x23cm-印刷
P. 532

專題研究報告二

              邁向公義與卓越 ─ 台灣教育的問題與對策研究





              會流動功能逐漸弱化;二、高等教育機構資源出現階層化現象;三、
              人才培育失衡,大學生學用落差與缺乏就業競爭力;四、高教機構國
              際化能力不足,總體競爭力下滑。
                   在如何促進高等教育社會流動功能方面,由於 OECD 多次於《教
              育概覽》(Education at a Glance)報告書中,透過對具有大學學歷者

              與僅具高中學歷者兩組人口薪資收入之比較,證明教育投資能為個體
              帶來豐碩報酬,以及教育對於促進各國經濟成長、就業與形塑包容性
              社會的重要性。因此,接受高等教育一向被視為是促進社會流動、打

              破社會階級固化的有效工具。基於此,有鑑於國內高等教育系統已出
              現「反所得重分配」現象,也為了讓弱勢家庭子女能夠接受更高品質
              的教育、在接受高等教育之後能有更好的生涯發展,建議政府對弱勢
              學生的照顧扶助,應從義務教育階段及早開始,在補助對象方面,也
              應適度限縮才能將經費花在刀口上,同時應兼顧財務型與非財務型政

              策工具,提供弱勢學生全方為的照顧扶助。
                   在高等教育機構的分類與階層化部分,本研究整理了過去的高等
              教育政策發展發現,過去我國在 1990 年代的高等教育政策採取兩條國

              道、一縣市一公立大學的發展,屬於發展均衡高等教育資源,平衡城
              鄉高教資源的政策方向。但近年的發展(2006-2016)則是大量補助部
              分具有大量期刊研究發表數量的公私立大學,並朝向資源集中的政策
              取向。導致大學之間在資源上產生落差,甚至產生階層化的現象。本
              研究發現這樣的階層化現象與大學的類型差異以及學科差異也有關聯

              性,研究型大學的資源最多,教學型、師範型、地區型的資源較少,
              且不論是在每生平均經費以及生師比等指標的落差,都有逐漸擴大的
              趨勢,都會地區的學校,特別是在北部地區的資源集中趨勢更顯著。

              我國的地方性國立大學多為平衡城鄉差距及發展特殊學術領域(如體
              育、藝術等學科)而增設,應可作為地區科技知識文化產業發展的領
              頭羊,落實均衡補助平衡不同類型公私立大學的發展與教育品質,才




                                                  518
   527   528   529   530   531   532   533   534   535   536   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