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13 - 2020新世代·新需求:臺灣教育發展的挑戰研討會
P. 213

2
      0
      2       新世代·新需求:台灣教育發展的挑戰
      0
      研討會論文集



              則關注個人審美與社會文化間的關係。在「多樣性」的精神上,強調
              理性及多元化思考,以一種審美、同理心看待社會公共事務。二、結
              合生活、社區與在地文化:紮根公民美學教育須和真實生活、社區結
              合,同時也要和在地傳統藝術或文化連結。三、拓展文化創意的軟實
              力。

                   林孝信(2012:50)探討公民美學素養內涵,指出:「美不僅是
              藝術品或自然物的一種性質,也是個人活動或社會事件的品味。美的
              創作應該包含對生活的執著與經營,美的欣賞應該包含對努力生活的

              禮讚,對奉獻服務的體會。美學通識教育應該培養學生欣賞這些令人
              感動的、美的事情。」他更進一步指出:「我們把美擴大到更開闊的
              領域:從傳統藝術之美,到自然世界(科學)之美,再到社會活動之美。
              美的欣賞,也從對藝術品的欣賞,到科學之美的欣賞,再到人類社會
              他人行誼之美的欣賞。」

                   另者,陳彥君、洪素蘭(2019:50)以「藝術與美感養成」、「美
              感體驗與品味生活」和「欣賞和美感表達」,三項指標,定義現代公
              民美學素養的內涵。三項指標分別以「能了解在地藝術特色,認識藝

              術的內涵和理念,並理解人類重要藝術文明」、「養成參與藝文活動
              的生活習慣,將藝術融入在日常生活中並對周遭環境的美感加以詮釋
              或批判」、「能將藝術涵養運用在專業知識上,並對基本藝術作品內
              涵有所了解,能聆賞不同創意表現方式的能力。」編製題項加以測量。
                   王素真、洪耀釧(2018:8-9)則以下列十個題目內容,測量大學

              生的公民美學素養:

                   1. 我喜歡欣賞美術或其它視覺藝術作品。

                   2. 我喜歡觀賞舞台劇類…等表演。
                   3 我喜歡欣賞音樂作品。
                   4. 我喜歡參與藝文活動或展覽。





                                                  212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