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15 - 2020新世代·新需求:臺灣教育發展的挑戰研討會
P. 215

2
      0
      2       新世代·新需求:台灣教育發展的挑戰
      0
      研討會論文集



              自然環境及國際場域。


              一、以善為本


                   Plato 在〈饗宴〉(Symposium)篇的對話錄中曾提及美是善的看
              法(Plato, 1996)。Aristotle 在《修辭學》亦指出:美是一種善,美之
              所以能引人愉悅,正因為它是善,凡是善又能引人愉悅的就是美(李
              醒塵,1996)。吾人在討論民主社會的公民美學素養時,宜將美的此
              種善的特質納為其核心內涵。在民主社會中,公民平常秉持善心,懷

              抱善念,行善意之事。如此就個人而言,可以求得身心安頓,行事有
              所依歸。就社會而言,人與人之間彼此以善意善行相對待,有利於營
              造祥和社會,及創造善的事功。


              二、珍視多元與主體性


                   美到處都有,日常生活中各種人事物都可以是美的載體,都可以

              展現美(漢寶德,2005)。美並不拘限於藝術作品。蔣勳(2005)曾
              指出:美俯拾皆是,只要用心去感受和發掘,在食、衣、住、行、育、
              樂各種事物中都可以發現美。美且可依其內容和形態,分成不同種類。
              例如,將其分為藝術美、社會美、自然美、情性美、智性美、風姿美(黃
              光男,2013;漢寶德,2005)。或將其分為人體美、文學美、書畫美、

              工藝美、建築美、山川美、動植物美…。故而美具有多元性與獨特性,
              各種不同的美都值得欣賞和珍惜。再者,美具有與露均霑和跨越疆界
              性,不同的種族、階層、年齡、性別、地域皆有美,意即皆具有其主

              體性之美。F. W. Nietzsche有段話即道出這種美的跨越性和主體性特徵:

                   美的領域更廣闊—我們在自然中巡遊,機敏又快活,為了發現
                   並彷彿當場    捕獲萬物固有的美……,這美的展現,在一人須





                                                  214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