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7 - 弱勢教育政策方案評估與政策建議
P. 27

剝奪感大,更容易形成學生偏差行為。




                        王麗雲(2013)的研究分析了臺灣西瓜學校的分佈狀況及其成因,但是對於

                   這些學校的社區環境、經營狀況、及其中弱勢學生的學習狀況與學校經驗,卻討

                   論不多,本研究希望能延續此研究,透過個案探討,分析都會地區弱勢學校(小


                   西瓜學校)弱勢學生的狀況。


                   肆、 不山不市弱勢者教育問題

                        因為偏鄉弱勢的教育較受到社會大眾的重視(盧辰緯,2016),相較之下,


                   既非都會地區,亦非偏遠地區的學校,卻受到忽視,得不到應有的關注與支持,

                   這類不山不市地區的教育情況與教育表現值得深入瞭解。不山不市的學校常處於


                   中低階層(lower-middle class)的社區脈絡中,他們的條件不如中產階級,但是

                   受到的關注卻遠不如低社經階級。長期以來低社經背景學生的教育機會與成果較


                   其高社經地位的同儕差異甚大,因此許多來自政府的補助皆以削弱低社經與高社

                   經背景學生的學習差異為目標,常常忽視了中低社經背景學生的需求。事實上,

                   中低階層的家庭收入、家長教育程度與職業,以及家庭結構對學生的教育機會與


                   成果造成的不利影響並不亞於低社經階級。

                        奠基於社會複製理論,Bourdieu(1973, 1986)介紹了文化資本的概念,例

                   如:思想和身體、語言和知識、書籍和圖片,以及教育成就等,代間相傳以維持


                   中上階層的社會地位。這些中上階層的文化資本與學校的語言結構、權力模式,

                   以及課程相符,因此有助於提升其孩子的教育成就,進而轉化為未來的經濟效益,

                   以鞏固他們的優勢地位。因此,學校成為一個中間組織,強化了學生社會階層對


                   其教育機會與成就的影響(McDonough, 1997)。社會複製理論解釋了-來自社經

                   背景較弱勢的學生在階層分布均勻的學校(如都會學校)常無法跟上同儕的學習


                   -的現象。低社經階級密集的學校(如偏鄉學校)也是如此。雖是如此,前者享

                   有較優渥的學校資源,而後者獲得較豐厚的政府補助。但是中低及低社經階級聚

                                                            26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