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76 - 2020新世代·新需求:臺灣教育發展的挑戰研討會
P. 176

專題研究報告一

                                                       第二篇 培育成熟民主社會的公民素養





              1214 年成立大學,其主體一樣是由教師所組成的「行會」。Oxford 大
              學設立的目的是為了「提升教士、醫生和法律人的訓練」,而在訓練
              這些專業階級的過程中,「大學逐漸強調真理的追求與學習」(Allen,
              1988: 35-36)。Oxford 大學直到 19 世紀中葉仍拒絕為中產階級提供可
              應用至工業的科學課程(李奉儒,2000a)。隨著大學的逐漸成立,以

              及天主教會對於大學的補助與控制,大學變成專注於知識的進展和學
              者的訓練之機構(Allen, 1988: 16),大學成為一種兼具「研究」與「教
              學」的機構。Kerr(1963: 10)認為當代大學的淵源「明確是中世紀的

              機構」,如「名稱與中心位置、自主權的教師、學生、講課制度、考
              試與學位程序、乃至於『學院』的行政結構」。
                   19 世紀時在大學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且最具備活力的就是德
              國 1810 年設立的 Berlin 大學。Berlin 大學成立時,明白規定「大學在
              學術研究之外,教育青年和師資培育」也是作為大學的任務之一。這

              是歐洲大學在理念上的一大轉變,但只是增加大學的責任,仍以學術
              研究任務為核心(田培林,1976:544-545)。Berlin 大學的建立,根
              據楊深坑(1999:52-53)的分析,是基於「文化國家的理念與德國精

              神」的開展,其「重要特徵包括將大學視為獨立自主的學術研究場所、
              講座教授制度、教授治校原則、超然之總務管理、學生自治權之行使
              等」。
                   W. von Humbodlt 以其擔任普魯士政府教育首長的優勢地位創設
              Berlin 大學,強調哲學與科學、研究、研究所的教學,以及教授與學生

              的自由。今日大學的「學系」(department)和「研究所」(institute)
              自此開始蓬勃發展。Berlin 大學教導學生以科學的理性方式去發現新
              的知識,大學的目的是在於科學意識的喚醒,哲學的訓練在大學中應

              該居於首位,大學的基本任務是培養青年獲取知識和使用知識的能力
             (田培林,1976:553-555)。Berlin 大學的模式自此遍及全德國(Kerr,

              1963: 11),德國也成為「二十世紀初時世界大學的耶路撒冷」,也是




                                                   175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