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02 - 2020新世代·新需求:臺灣教育發展的挑戰研討會
P. 202

專題研究報告一

                                                       第二篇 培育成熟民主社會的公民素養





              批判反思等都可作為公民素養的一部份,也是大學可以藉由通識教育
              引導學生發展出來的能力。
                   大學教育本身就應該強調使學生再學習和適應的能力,而不僅是
              一技之長的職業訓練或一次性的教育而已;另一方面,如確認民主社
              會的公民素養是值得追求與落實的,大學有必要改進通識教育內涵以

              達成博雅教育的理想,而不是發生教育部對於我國大學校院通識教育
              訪評結果報告所顯示的現象:「各大學通識課程共通的問題是,要錢
              沒錢、要人沒人、學生將通識課程視為營養學分」的消費主義或反智

              主義(引自李奉儒,2000b)。事實上,Harvard 大學的《自由社會的
              通識教育》報告書,更早提出通識教育被視為漫無章法、學生亂無順
              序地修課,以及不是主修領域課程的負面印象(Harvard Committee,
              1946)。因此,大學通識教育需要持續地檢討與改進,培育學生必要
              的公民素質,以成長為成熟民主社會的公共知識分子。


              三、大學重申培育公民成為公共知識分子之理念


                   Newman(1959:127)主張大學要藉由博雅教育來培養知識分子,

              堅持「知識可自為目的,是人類心靈的形成要素」。他認為大學「目
              的在於提升社會中知識分子之聲音,涵蘊大眾之心靈,淨化國家之品
              味,為社會所熱衷者提供真正之原則,為大眾所嚮往者固定其目標,

              為當代思想擴增其眼界,以促進政治權力之運作,並使私人生活的互
              動更為優雅。」(Newman, 1959: preface, 8)這一對於大學的期許,特
              別是面對市場驅動、實用取向的高等教育變革浪潮,Newman 的大學
              理念仍是振聾發聵,值得深刻反思。
                   大學作為「知識分子之城」,由原來的「單一」大學演化為「多元」

              大學,或可能轉化為「網際」大學(Interversity)等新型態的教育機構,
              究竟要如何保持對自身身分的認同將顯得更重要。N. Chomsky 主張大





                                                   201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