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01 - 2020新世代·新需求:臺灣教育發展的挑戰研討會
P. 201

2
      0
      2       新世代·新需求:台灣教育發展的挑戰
      0
      研討會論文集



              端,於 1943 年指派一個委員會檢討大學的通識教育,Conant 指出通識
              教育在於延續博雅教育與人文教育的傳統。委員會在近 3 年的檢討後,
              發布一份影響美國大學教育的報告書《自由社會的通識教育》,主張
              「大學是知識探索的園地,不是職業訓練所」,「不是獲取資訊或培
              養專門技術」,並提出大學生最需要培養的能力,分別是有效思考(邏
              輯)、溝通(表達)、從事相關判斷,以及辨別價值等能力(Harvard

              Committee, 1946)。
                   歷經半世紀後,Harvard 大學校長 Bok 主張「大學部的教育,應以

              博雅的通識教育為主軸,而不應淪為專業教育或職業訓練的養成。」
              (引自彭宗平,2008)Bok 主張大學要培養學生 8 項重要的能力,也
              是近年來通識教育廣泛討論的核心議題:溝通(寫作與口語溝通)、
              思考、形塑品格、履行公民責任、過著多樣性生活、迎接全球化社會、
              拓展廣大興趣以及生涯準備等。這 8 大能力除了生涯準備能力之外,

              其他能力則是呼應了 Harvard 大學通識教育改革所列舉的 8 大領域,
              也可作為民主社會的公民素養內涵。
                   苑舉正(2010)在導讀 M. Nussbaum 1997 年《培育人文:博雅教
              育改革的古典辯護》(Cultivating Humanity)一書時,指出 Nussbaum

              的博雅教育改革是基於美國通識教育的目的在於「發揚民主」,藉由
              通識的博雅教育來培養一位公民應當具備的素養如自我檢視、批判思
              考能力等,否則徒有民主政治的制度是沒有實質意義的。Nussbaum 在
              書中指出 Socrates 認為「要有一個堅強的民主,要堅持不懈地追求正

              義,則論辯是不可或缺的。」為了培養出反省的和慎思的民主,真正
              以公共利益為念的民主,則成熟的公民必須學會批判反思和理性溝通。
              苑舉正強調「美國的通識教育以追求多元、尊重差異的精神,將世界

              的豐富性納入教育的主軸,同時也將理性論證的道理,貫穿於所有人
              的心中。……美國能夠持續在追求高素質公民的高等教育中發展茁壯
              成為民主的典範」(2010:x)。上述的追求多元、尊重差異、理性論證、




                                                  200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