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34 - 2020新世代·新需求:臺灣教育發展的挑戰研討會
P. 234
專題研究報告一
第二篇 培育成熟民主社會的公民素養
技網路的突飛猛進,促成了人類互動與生活的新風貌。在此大環境脈
絡下進入後解嚴時期的台灣,處於世界急遽變遷以及與中國關係的拉
拒之間,歷經三次總統選舉政黨輪替,另有白衫軍運動、太陽花學運、
反高中課綱微調等社會運動,以及依據大法官釋憲及公投結果制定的
同婚專法通過,再加以對於新冠病毒疾病的超前部署和妥善應對,使
得台灣朝向成熟的自由、民主、人權國家又躍進了一大步。然而,由
道德視角加以思考,台灣現今的公民素養,仍舊面臨了諸多新舊挑戰,
茲分別論述如次。
一、挑戰一:新舊意識型態限縮與扭曲了道德意義
公民素養培育需具有核心價值與跨域知識,但其與意識型態極
易產生混淆,導致限縮或扭曲其蘊含的道德意義。誠如 Apple(1993:
222)認為:教育是深深蘊涵於文化之政治學,它顯示在一個國家之文
本與教室課程中,絕非單純地僅是中性知識的組合,而總是經過某些
人或某些群體視之為正當知識(legitimate knowledge),形成針對某些
部分的選擇性傳統(selective tradition),進而彰顯了權力與知識的緊
密關聯性。此在台灣戒嚴時期尤為明顯,該段歷史脈絡中校園內的公
民素養培育,主要藉由「公民訓練」、「公民與道德」、「生活與倫
理」、「公民」、「三民主義」等學校課程的施行,著重培養國家民
族層面的狹隘德行,以及以傳統儒家文化為基礎的日常生活規訓,明
確地顯露政治意識型態主導,使得教育往往成為威權體制宰制的工具,
灌輸「反共抗俄」、「弘揚中華民族與文化」、「三民主義救中國」
等黨國思想(李琪明, 2017, 9)。這類褊狹意識型態化的公民素養培育,
雖然隨著台灣解嚴以及民主開放後似乎逐步解消,但是近年「後真相」
(post-truth)所產生的諸多現象,卻儼然形成新的意識型態,依舊扭
曲公民素養培育的道德本質。2016 年《牛津英語詞典》選擇「後真相」
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