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35 - 2020新世代·新需求:臺灣教育發展的挑戰研討會
P. 235

2
      0
      2       新世代·新需求:台灣教育發展的挑戰
      0
      研討會論文集



              為其年度詞彙,並將之界定為「相較陳述客觀事實,訴諸情感及個人
              信念,反而更能影響輿論的情況」(紐約時報中文網,2016)。因此,
              台灣與世界近年來瀰漫後真相氛圍,相伴產生了反智、民粹主義、假
              新聞、仇恨語言,以及偏執的新的意識型態與極端主義等現象(Corner,
              2017; Schackmuth, 2018),使得公民素養培育所強調的道德理性與情

              感,再次受到扭曲與斲傷。


              二、挑戰二:社會與世代間不正義摧毀了道德原則


                   公民素養培育的道德理想,是要促進社會與世代間的公平正義;
              然而,現實社會卻往往與理想背道而馳或是大打折扣,摧毀其道德原
              則。Giroux(2014)多年來強力抨擊新自由主義(neoliberalism)導致

              的不正義現象,該主義源自經濟達爾文主義,重視私有化、商品化、
              自由貿易與放鬆管制等,強調自我利益優先與競爭力,忽略社會力與
              結構系統應有的責任與負面影響,促成了資源重新分配至更有權勢者,
              並且加劇貧富差距的不正義現象,這不僅在美國更是全球化後的多國
              普遍爭議。Apple(2006)在《向「右」方式的教育:市場、標準、神
              與不平等》(Educating the“Right”Way: Markets, Standards, God, and

              Inequality)一書亦指出,所謂「右」派,結合了新自由主義、新保守
              主義和威權民粹等主張,愈益朝向「卓越」靠攏就愈益忽略社會正義。

              將前述觀點置於台灣教育改革的沿革亦是如此,在全球化的影響下,
              台灣似有日益傾向英美教育改革中的市場化、績效責任、卓越等方向
              邁進,漸顯新自由主義或右派的痕跡(陳仲翰,2009)。此外,高等
              教育階段朝右靠攏更加明顯,將國家推向追求效能的企業體,而非社
              會正義的守衛者,致使公平不再是教育政策的優先考量,其包括:國

              家角色轉向資本積累,消除了公、私部門的明確界線;市場邏輯的教
              育運作,使得學術資本主義竟取得正當性;教育中立及學術專業不再





                                                  234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