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38 - 2020新世代·新需求:臺灣教育發展的挑戰研討會
P. 238

專題研究報告一

                                                       第二篇 培育成熟民主社會的公民素養





              習者具有批判思考、自我反思以及想像的自由與賦權的主體性,並成
              為正義與民主社會努力的公民。Giroux 不僅強調學習者需具有批判反
              省的能力,亦同時關注教師角色的轉變,其早在 1988 年提出「教師為
              轉型知識份子」(teachers as transformative intellectuals)的主張,轉型
              表示教師需挑戰所謂「真理的政權」(regimes of truth),成為改變結

              構不公平的行動者,而知識份子不同於傳統菁英與宰制知識的角色,
              而是力行解放的實踐、促進學校為公共民主的領域、在社群共享進步
              價值,以及增進公共論述以達社會正義與公平(Giroux, 1988)。反思

              台灣脈絡,筆者基於多年研究結果發現:台灣品德教育實踐方面,最
              為薄弱處為高層次的道德認知最不受重視,校園中教師與學生的道德
              判斷能力偏弱,且整體社會對於道德議題常陷二元對立泥淖,缺乏相
              互間溝通,瀰漫著道德相對或是中立的迷思,而道德決定的能力與勇
              氣也都闕如(李琪明,2016)。故而,筆者多年來提出「道德思辯」

              (moral thinking and communication,簡稱 MTC)模式,其既為一種統
              整且高層次的道德認知能力,也可視為四種個別次能力的組合,分別
              為道德感知(moral awareness)、道德判斷(moral judgment)、道德

              論辯(moral discourse)與道德決定(moral decision-making),在融合
              感知、判斷、論辯與決定的交互影響動態歷程,以發揮道德思辯的功
              能,且培養成熟的公民素養(李琪明,2016)。
                   將前述強化批判反省與道德思辯的公民素養培育理念,置於台灣
              中小學加以檢視其實踐層面。在後解嚴時期以來的歷次教育改革與課

              程綱要修訂歷程,直接攸關中小學教育的公民素養培育,已由褊狹政
              治意識型態宰制或融入的情形,日漸轉型為以社會科學 / 社會領域為
              基底的學科組合模式。此由 <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國民中小

              學暨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 - 社會領域(包括歷史、地理、公民與社會)
              > (刻正實施的 108 課綱)課程目標,可窺得其對於舊有意識型態的
              逐步解消:




                                                   237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