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64 - 2020新世代·新需求:臺灣教育發展的挑戰研討會
P. 464

專題研究報告一

                                                     第三篇 厚植國際化趨勢下的國家競爭力





              直接移植國外作法未經轉化,通常會失敗(林子斌,2020a)。
                   第二、師資缺口無法在短時間內補足:根據政策規劃,雙語教育
              主要推動主力將會是學科教師,而目前學校現場面對的現狀是多數學
              科教師並未具備雙語授課能力。雖然部分縣市局處(如台北市)有進
              行現職教師之雙語教學培訓、教育部亦規劃相關在職培訓與職前師培,

              甚至提出未來四年會有 2,000 位雙語師資進入國中小現場。若再加上潘
              文忠部長宣示的明年將增加的 300 位外師。這些人散至全台灣三千多
              所國中小,每校能夠得到雙語教師仍是相當有限。此外,一個必須破

              除的迷思是:會講英語不等於能以英語進行學科教學,尤其在國中階
              段,許多學科的概念性日趨複雜,該如何運用雙語將這些概念轉化教
              給學生,這是除教師自身語言能力外的一大挑戰。
                   第三、缺乏雙語之教材:除缺乏足夠師資外,另一個現場推動的
              問題係為缺乏雙語教材。現行教科書多以中文為主,只有英語教科書

              係以雙語(中文、英文)編排。教科書商是否有意願與興趣出版雙語
              教科書?未來在持續推動雙語教學的歷程中,這將會是個無法迴避的
              問題。

                   第四、雙語教育的評量:在雙語教育定義未明的情況下,雙語
              教學的目標也不會清楚,而其後續影響便是雙語教學的評量該如何進
              行?學科教師進行雙語教學之後,是該評量學生的學科知識習得即
              可?還是必須同時評量其目標語之能力是否提昇?若是後者也要評
              量,本國籍學科教師是否具備相關的語言評量知能,而能給學生良好

              的評量與回饋?
                   第五、雙語教育、十二年國教課綱、本土語言教育推動時間重疊:
              根據組織行為相關理論,在任何一個組織內欲進行變革,通常必須考

              慮改變之規模與影響之範圍。越大規模的改變,越容易引起組織內成
              員之反彈(Senge, 2006),而導致變革失敗。以國中小現場來看,過
              去兩年間正是十二年國教新課綱上路的關鍵期,現場已承受巨大變革




                                                   463
   459   460   461   462   463   464   465   466   467   468   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