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9 - 弱勢教育政策方案評估與政策建議
P. 19

探究其源,弱勢學校如何被迫持續且深化其不利地位,馬太效應可供形成都


                   會衛星縣市弱勢學校論述之參考。何謂馬太效應?文獻最早的相關論述來自

                   Merton(1968)刊登在科學雜誌的一篇文章,透過訪談諾貝爾獎的得主們,他們

                   一再觀察到:著名的科學家往往被認為對於科學有極大的貢獻且人們會給予與其


                   成就不成比例的認可;但相較於不知名的科學家,他們卻傾向無法得到與其付出

                   貢獻相對的認可。文中提及馬太效應實質上是一項人類複雜的心理歷程,透過獎


                   勵制度和科學領域社群的對話,讓原本已經相當著名的科學家們更容易獲得大家

                   的讚賞(Merton, 1968: 57)。




                        馬太效應運用在教育制度上的探討則有 Stevenson, Chen & Lee  (1993)藉

                   由比較日本、台灣和美國小學一年級與五年級生、還有十年後的十一年級生的數

                   學成績,其結果得知美國學童的數學成就不如日本和台灣同年級的學童、甚至就


                   比較一年級及十年後美國學童數學成就的相對位置還發現有下降趨勢–不利者

                   更加不利。Kerckhoff & Glennie (1999)則藉由比較高中時期與高等教育階段的


                   學業表現,發現教育不利條件的積累效果事實上也發生在美國的脈絡中;同樣地,

                   以比較 1980 年高中畢業生的多項個人特質與進入的大學的關聯程度,發覺家庭

                   社經地位還是其中最重要的決定因素之一(Hearn, 1991)。另外文獻可見到的是


                   將馬太效應探討個人在數學或閱讀能力的發展(Baumert, Nagy, & Lehmann, 2012;

                   Stanovich, 1986),關於機構方面則有探討大學與創業的聯結,其結果發現更加呼

                   應了馬太效應–不但是富者更加富有,而且其財富更加豐富具多樣性(Van Looy,


                   Ranga, Callaert, Debackere, & Zimmermann, 2004)。 Van Looy 等人所發現大學與

                   創業結合的雙重優勢—因出版數量和品質所構成科學卓越和由所有預算統計而


                   獲得的創業表現—事實上是相輔相成的。




                                                            18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