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0 - 弱勢教育政策方案評估與政策建議
P. 20
誠如 Hearn(1991)探討個人與上哪一所大學以及連結後來的成就得知,機
構階層化制度的重要程度有賴於大學的馬太效應與個人的馬太效應相互並行—
對於那些能夠幸運進入最具優勢大學的畢業生而言,最終也會進一步獲得財富作
為他們入學的回報。關於造成機構與個人產生馬太效應相呼應的效果,Hearn
(1991)提出至少透過三種方式形成如此機制:個人所上的大學影響了最終受教
育的年限;不論其最高教育程度,個人所上大學的特性也會影響其最終的社會與
經濟地位;個人在大學所經歷的經驗可能有著重要的影響,像是對於宗教與種族
的容忍度、一般知識以及參與公民活動等,因而能提供諸如此類活動豐富學習歷
程的大學,對於大學生所帶來的也會是多重好處。
回顧本段所探討衛星縣市的弱勢學校,其不利因素的積累除了招收較多來自
弱勢家庭的學生以外,可能加劇其不利處境的歸因還有所謂分得的資源不足與相
關人員的自我設限(self-defeating)等。但究其實,弱勢學校與該校弱勢學生是
否存在著相對應的馬太效應–機構的不利處境是否限制了個人的發展與生命機
會?兩者之間的關係與所處更大的脈絡環境(例如社區)又是存在著什麼樣型態
的互動關係?雖有上述馬太效應的論述作為指引,但相信惟有藉由更進一步的研
究才足以發掘臺灣脈絡底下的弱勢教育樣態。
以我國各級教育階段來看,高中階段應該是最有可能出現馬太效應的,其原
因有二:首先是高中並沒有學區制,就學較為自由,國中小較有學區制,要透過
遷戶口或購屋得到就學機會,困難度越高。其次是高中生比起國中小學生更能自
主行動,如果交通便利,不需要家長接送,也就比較容易出現馬太效應。基於以
上考量,研究者選定高中作為研究焦點,因為台北、台中及高雄明星高中較為集
中,邊陲縣市的高中生比較會移動到這些中心都市的高中就讀,影響邊陲縣市內
高中的招生狀況。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