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7 - 弱勢教育政策方案評估與政策建議
P. 87

在國際上,教育指標的討論也蓬勃發展,除了各國的努力外、還包括國際性組織,

                   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國際教育成就評鑑協會、歐盟統計

                   中心所發展之教育指標系統(簡茂發、李琪明,2001)。




                        教育制度具有多層次的特性,除了採單一代表性的指標外,多項性指標的運


                   用也是常用的方式,並可進一步分類、賦予不同權重,以反映教育制度的複雜性。

                   例如,以教育階段或區域層級,可分為幼兒教育、中小學、技職教育、大學教育、


                   成人教育教育等指標,以及學校、地方、全國性、跨國性的指標(簡茂發、李琪

                   明,2001;張鈿富,1999)。又如以教育系統的變項或過程區分,包括如輸入、

                   過程、效果,有的涵蓋教育系統外部的環境因素,並將教育系統中的結構、文化


                   因素單獨列出(張鈿富,1999)。



                        針對弱勢教育或教育機會均等的指標發展,張鈿富(1999)以高中職分布、


                   師生比、每生使用校地面積、高中職學生數占總人口的比率,分析縣市高中職分

                   布的均等性。而國內目前已針對不同教育階段,進行教育公平指標研擬之研究(如


                   王如哲等,2011)。其中,鄭勝耀(2011)特別聚焦於弱勢教育,以背景、輸入、

                   過程、產出/結果四層次,建立教育公平指標。在背景方面,包括:  經濟、文化、

                   學校教育(如弱勢學生比率偏高、教師流動高)、家庭與個別弱勢(如低成就學


                   生)  ;在輸入方面,包括:經濟、社會資源、學校教育、教師素質、家庭;在

                   過程方面,則包括:弱勢教育政策、弱勢學校教育等執行,以及弱勢學生的學校


                   適應與教學;最後在產出/結果方面,包括:學校提升學習成效情形、建立特色、

                   弱勢學生升學、就業、社會流動,以及社會對弱勢教育公平的滿意度。




                        另外,王麗雲、甄曉蘭(2014)亦發展一套指標系統,旨在建立一套針對弱

                   勢族群學習現況與教育資源資訊整合的資料庫平台。此系統以脈絡、輸入、歷程


                                                            86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