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84 - 2020新世代·新需求:臺灣教育發展的挑戰研討會
P. 184

專題研究報告一

                                                       第二篇 培育成熟民主社會的公民素養





                   高等教育體系的大眾化與普遍化,使得「知識社會」和「學習型
              組織」取代了傳統學術文化的觀念。正如 Scott(1997:15)所指出的,
              「學習型社會」(learning society)賦予大眾化高等教育另一種意義,
              知識在其中成為市場與政治的交換品。知識經濟(knowledge-based
              economy)社會的來臨,同時是高等教育擴張的論證基礎,確立提升工

              作力的教育層次之必要性。知識經濟是指技術的日益複雜,使得生產
              性活動需要更高層次的技術與知識,未來經濟活動中的每一種工作都
              需要更多的「知識」;每個人也需要是更佳的學習者,因為加速的變

              遷使得技術與知識必須持續地更新(McNair, 1997: 28)。
                   新自由主義之經濟論述,強烈支持高等教育機構的擴充,指其將
              為個人和社會帶來福利;成本效益的分析說服了更多人尋求高等教育
              的機會,也使得決策者相信對於高等教育的投資會有回報;政府要求
              大學將技術課程結合進其結構中,以確保國家的經濟福利。然而,李

              奉儒(1998)認為高等教育機構「這種不加控制的擴充之短期的效應,
              如高學歷人才的高失業率,將使得許多樂觀人士震撼。」黃昆輝教授
              教育基金會(2019:486)於 2019 年的研究報告書中,也特別指出了「人

              才培育失衡,大學生學用落差與缺乏就業競爭力」,是我國高等教育
              的問題之一。
                   啟蒙理性隨著科學的進步而逐漸轉化為工具理性,並進一步合法
              化了市場驅動的經濟體系。「市場經濟」(market economy)又轉過
              來對於教育的各個層面產生巨大的影響,像是 Newman 曾大力反對的

              效益實用的思維,逐漸支配高等教育的理念、政策與實務。隨著資訊
              化與全球化經濟活動,大學扮演知識經濟的重要推手,成為 Aronowitz
              (2000)所稱的「知識工廠」(knowledge factory),呈現出一種教育

              市場觀。高等教育體系成為經濟利益的高科技戰爭之地,在這一知識
              工業中充滿著「大學」的競爭對手。特別是在市場經濟的運作下,知
              識成為市場買賣的對象(Lyotard, 1984: 4-5),知識的生產成為一種工




                                                   183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