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92 - 2020新世代·新需求:臺灣教育發展的挑戰研討會
P. 192

專題研究報告一

                                                       第二篇 培育成熟民主社會的公民素養





              調社會與大學的關係且決定大學表現的指標。專業管理人員的出現使
              大學教師的影響力銳減,而面對經費刪減、最大效率、減少權力等訴
              求,使得大學教師沒有多餘的時間進行研究與寫作。大學教師漸漸變
              成可替代性、可拋棄性的教員。近來美英的大學很少再以終身聘用制
              來雇用教學研究人員,而是改用合約制配合特定教學與研究的要求,

              就是一個明證。藉此,大學在聘僱教師的費用上,以最小的代價來獲
              得了極大的管理式控制效果。
                   大學教師的不可拋棄性,不再是表現在致力於公共善的使命上,

              而是將其不可拋棄性表現在運用他們的學術聲望以獲得更高的經濟利
              益,另一方面則是跟產業界合作以開發更多獨佔的專利技術,並技術
              轉移其智慧財產權以製造更多的利潤。美國於 1980 年通過 Bayh-Dole
              法,同意大學及教授可以擁有自己的專利及發明,使其合法地將成果
              賣出謀利。這種專利買賣的概念一出,刺激學術研究者轉向追逐應用

              性利益,許多大學的研究開始朝向商業化邁進,其目的僅是為了圖利。
              公共與商業價值的邊界逐漸模糊不清,大學教師失去作為公共學者的
              主體性,轉向私人商業利益靠攏,以致於個人成就的私有需求取代了

              參與政治與社會責任的論述(Giroux & Giroux, 2004: 259)。


                 肆、公共知識分子的消失:大學教師圖像的異化




                   大學教師傳統上具有學術自由與社會聲望,更擔負著作為知識分
              子的社會責任,必須勇於參與公共事務,而非藏身於狹隘的學術象牙
              塔中,企圖以不表態的中立地位來自我保護。大學教師及其培育出的
              學生,代表著社會良心,透過教育來實踐啟蒙的理念,基於知識分子

              的公共性,將自身與公共領域結合,致力於揭露社會中那些造成人類
              痛苦、傷害實質民主的不平等問題,將學術與社會改革連結,對知識





                                                   191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