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59 - 2020新世代·新需求:臺灣教育發展的挑戰研討會
P. 259

2
      0
      2       新世代·新需求:台灣教育發展的挑戰
      0
      研討會論文集



              個批評,即使是菁英政治的佼佼者(如新加坡)也逃不過。根據杜威
              的理論,一個好的社會不僅是社會的完滿和諧,人人都能各取所需及
              各盡其能(乃至每個人都能完滿的發展其秉賦),一個社會之所以為
              「好」的社會,更是因為這個社會裡的成員,是在自主或自決(self-
              determination)的前提下,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並能發揮其功能。杜威

              指出,一個人能找到適合他的社會角色及那角色扮演的成功,乃至個
              人秉賦的實現,必須是他為他自己籌謀及決定的結果。
                   更詳細一點的說,杜威主張,人性對別人為自己編排「福祉的取

              得」這件事(即使那福祉是多麼的完整或崇高),是不會滿意的,只
              有在他能為自己求得那福祉的情況下,他才會滿意。這也就是說,一
              個人最完滿的發展狀態在於他能為自己找到適合他的社會位置,並能
              在那位置上表現得恰如其分;如果是他人的安排而才能處在最適合的
              位置並能發揮最大功能,那麼對個人而言,還算不上是最完滿的發展。

                   杜威如此主張的理由其實奠基於他對人性的設定。前已述及,在
              杜威的想法中,菁英政治和民主政治所設定的目標都有道德性質,也
              就是個人與社會的和諧發展,但兩者的差異在於如何達成這目標的方

              法。菁英政治的支持者認為,這種目標的達成主要靠社會當中菁英份
              子的安排運作,而民主政治的追隨者則認為,這目標的達成必須靠每
              一個人的努力。杜威之所以肯定民主,是因為他認定民主體制中把「個
              人的特性」(personality)看做是每個人都具有的,而民主體制的目標
              也就是去成就那每個人都具有的特性。但問題是,民主社會如何讓個

              人去實現他特有的個性?杜威的說法是如此的:雖然每個人都具特殊
              的秉賦,但這秉賦的完全發展要兩路並進。在一方面,個人所能成就
              的特性其實在他所處社會中已然有了客觀的存在,而個人須對這客觀

              存在的特性有所掌握,個人特性的成就,須要靠社會所提供的刺激和
              養分。但在另一方面,個人特性的完全發展也要靠個人自己的努力,
              而不能靠外在力量的越俎代庖。只有在這兩方面的作用下,個人的特




                                                  258
   254   255   256   257   258   259   260   261   262   263   264